图片
性感撩人的学委在茶桌上有两道不可以轻易展露的防线,一个是注水,一个是出汤。试想一下林志玲开口扑面而来浓郁的福建地瓜腔有多毁形象,同理学委泡茶。
当然这不仅关系着学委的对外形象,更重要的是略显幽默的身手直接关系着一泡茶的最终呈现。对泡茶好手而言,一泡工艺7分的茶是有能够冲泡出8-9分的力挽狂澜功力。
图片
对学委这一众泡茶苦手而言,茶叶表现的好坏完全是概率事件,似乎每一冲下去盖碗里的茶叶都能响起悲壮的BGM:“不敢睁开眼希望是我的幻觉。”就像茶叶当下的状态、天气的情况一样,在不可抗力玄学面前,真正的技术也是有限的。
为此,学委没少被Y老师科代表批评嘲笑。“不是我不想泡好,实在是岩茶花样太多为难我,你们就别嫌弃了。”(抹泪朝天一跪)
图片
痛定思痛,今天学委专攻注水!
PART 01
注水的“物理密码”:水流如何影响茶叶内质释放
注水,撇开表演性和观赏性的手法身法,在日常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驯服水流、服务茶汤的技巧,不同技巧的运用带来注水温度、水流冲击力以及浸润方式的差异从而影响着茶叶香气滋味表现。
无论是好生还是差生,注水注得好,文具的选择也至关重要。电热水壶壶嘴的出水流畅度、水柱大小,电热水壶的自重便于单手持稳等性能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茶汤冲泡。
图片
▲泡茶专用烧水壶我们集中做过市面上常见的9款泡茶专用烧水壶测评,差个好文具的同学可以在翻出来看看
相关复习链接:烧了几十年开水,你真的会挑一个泡茶的开水壶吗?记得学委刚泡茶那会背地里打算在家偷偷学习,拿着一个撇开自重容量就有2L的短口鱼嘴家用烧水壶泡茶,手抖加上较大的吹水口,一冲下去,没有泡出炸裂的茶香,但泡飞了盖碗里一半的干茶,论手法,他叫支离破碎。
不过现如今泡茶专用烧水壶的设计都已经很适配不同茶类的冲泡,岩茶教室小伙伴们使用最多的是剑流形壶嘴,出水有力收水利落。而泡茶烧水壶容量一般会选择500-800ml,从稳健拿捏烧水壶控制水流、煮水的老嫩、快慢等角度来说都很适配。
图片
对岩茶而言,一般来说都是水温越高越好,甚至很多泡茶师傅会讲烧水壶中烧开的水再次倒入砂铫等煮水容器中梅开二度。
图片
在岩茶茶桌上较少有拉长水线,给水柱降温的冲泡方式。高水线、细水慢注的方式在白茶,尤其是冲泡牡丹、银针等芽头含量高的级别中比较常见,适当的降低温度可以增加白茶茶汤的甜度和纯感。
另外,对于多毫的白茶而言,茸毛会形成天然的隔水层,柔和注水相对于强力注水更有利于茶叶充分的浸润。
图片
岩茶在强力注水下,增加茶叶翻滚更有助于内含物质的析出,一般在前三水会采用强注水方式,而后半段随着茶叶萃取的内含物质减少,可以采用定点加旋转注水,来加大对茶叶的冲击。
白茶喝的是细水长流,而岩茶要的是一腔滚滚红尘。
PART 02
不同的岩茶,有不同的注水方式
当然,如果注水有一成不变的简单公式的话,学委也不至于狼狈至今,泡茶功力的深厚依然是基于“看茶做茶,看茶泡茶”这一基本准则。
有阅历才有功力,想要喝到一口好茶首先要了解这泡茶的个性脾气以及他当下的状态,在用不同的方法对待。
比如香气高扬和一些高香型品种,可以采用定点高冲的方式让茶叶翻腾,激发茶叶香气,这个手法也是有技术成分的,需要掌握好注水角度、出水匀整度和力度,不然还没等干茶在沸水击拂下旋转起来,盖碗就已经满了。
图片
如果定点没办法让茶叶旋转起来的话,可以选择手动旋转烧水壶,采用高冲旋水,水柱距离盖碗30cm左右,沿着盖碗壁螺旋注入,目的依然是让茶叶与沸水充分接触,促进芳香物质的激发。
学委曾经还看过相关论文,旋冲方式可以让香气物质的释放量提升18%。
图片
▲“茶不转,我转”对于醇厚型的老丛或者是高火功的岩茶而言,通常会采用低位慢浸的方式,壶嘴靠近盖碗壁,水流细缓,重点浇注茶叶底层。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可以缓慢析出多糖类物质,增强汤感。
图片
▲低位慢浸的方式比较适合醇厚型的茶汤除了火功和品种差异,也需要观察一泡茶的当下状态,比如茶碎比较多的时候,需要采用较为平缓的定点低斟,便面放大茶碎末的苦涩、酸度等滋味。
如果遇到一些极端案例,比如返青的岩茶,可以采用注水醒茶的方式,第一次只需要注到盖碗60-70%的容量,浸泡10s左右倒掉,除去杂味,到了第二冲再进入正常的冲泡模式。
图片
同样注水量的多少也影响着茶叶香气滋味的状态,一般110cc的标准盖碗已经把岩茶茶水比的最佳状态,但是注水的满溢程度有时候却因人而异。
学委刚开始学泡茶的时候,出汤烫手一直是过不去的坎,当时想出的歪招就是注水只注70-80%的防烫指南,其结果就是茶汤浓度被放大、茶叶浸润不均匀同时又不助于闻香,一泡好茶泡得稀烂。
而注满水除了逆转前面说的不良效果之外,还可以刮去茶汤表面的浮沫和杂质,可以更清晰地感受一泡茶的最佳状态。
图片
▲注满水不仅利于茶叶充分浸润和闻香,还能行云流水的帅气挂沫岩茶冲泡从来不是标准化作业,而是动态的感官博弈,高手的厉害之处会根据干茶的状态(条索的色泽、匀整度、紧实度)、香气的类型(高香型品种、工艺香等)以及汤感的变化来实时调整注水的策略。
对于高手而言,最好的冲泡法,永远是下一泡的调整方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